將近一個月前,美國“硅谷”一場企業家聚會請一名斯坦福大學教授演講,話題“散漫”。這名女教授說,她幾個月前去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,在那裡結識一景觀設計名巴基斯坦銀行家,兩人談論作為虛擬貨幣的比特幣,似乎意猶未盡,回到美國後寫了一封電子郵件。
  正準備發蒸烤箱出郵件,她意識到:伊斯坦布爾、巴基斯坦銀行家、比特幣,這3個因素組合,郵件一定會遭美國國家安全局截收,發信人成為監控對象。
  這名教授研究經濟,持有少量比特幣。只是,她機車借款對比特幣不那麼“當真”,卻確信執法機構會“當真”,因為原本比特幣屬於“黑客貨幣”,一旦與恐怖主義高發地區“摻和”,一定更為“可疑”。
  “黑客貨幣”
  比特幣,作為概念產生於2008年,由一個化名為“中本聰”的人提出,與美國次吳哥窟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以至全球金融危機同時。
  次年4月,比特幣成型,由電腦數學運算“生成”,可以使用電腦硬件人為“開采”,借助對等網絡(P2P)“流通”。它限制“發行”,設計總量為2100萬個,“開采”難度逐漸增加,預計2140年以設計裝潢前達到上限。
  它有圖標,卻不是實物,不能裝入錢包,只能存入“電子錢包”。
  之所以獲稱“黑客貨幣”,是因為比特幣持有者“隱身”,交易不留痕跡,不受金融機構控制、不受政府監管,“黑客”比常人更願意使用,洗錢和販毒之類非法交易比合法交易更方便使用。
  瘋狂的漲勢
  比特幣轉賬借助網絡實現,迅速、高效。持有者和使用者“信任”,甚或如英國《經濟學家》雜誌所稱集體抱有“幻覺”,是比特幣賴以存在的唯一支柱。
  一定程度上,比特幣“虛”,不像黃金那樣“實”,可以支撐更大“幻覺”。
  比特幣2009年4月“值”25美分,2011年初“值”30美分,今年以前絕大多數時候“市值”在10美元以下。它今年1月可以“兌換”不足20美元,2月可以“兌”32美元,3月升至92美元,4月一度攀升至230美元,7月跌落至70美元。
  繼4月暴漲之後,比特幣於11月掀起今年第二次“風潮”。
  11月初,一個比特幣可以“兌換”212美元。
  11月29日,所謂“黑色星期五”,即美國人感恩節次日最熱鬧購物日,比特幣“幣值”一度升至1242美元;同一時刻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241.98美元。
  高企的風險
  迄今,不少人依然認定,比特幣本身一文不值,“升值”純屬人為操縱。
  更應讓人警惕的是,一些人利用虛擬貨幣的跨國界轉賬效用,轉移資產以至洗錢。另外,在美國,聯邦政府10月關閉一家網站,名為“絲路”,緣由是它接受比特幣、出售毒品和其他違禁品,涉案金額達數億美元。
  就比特幣是否能充任貨幣,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·克魯格曼2011年發表文章,認定“我們所希望的金融體系,不是讓人因為持有錢幣而富裕,而是能為交易創造條件,讓經濟整體富裕……圍繞比特幣發生的一切完全不對路。”
  帕特裡克·默克是比特幣基金會總法律顧問,理應是比特幣支持者,但今年11月18日他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承認,“這(比特幣)相當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種帶有實驗性質的貨幣,現在應該視之為一個對消費者和投資者構成高風險的領域”。
  徐勇(新華社特稿)
  徐勇  (原標題:“比特幣仍是實驗貨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m84vmft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